“一年近萬元的學費相當于我們農(nóng)村家庭一年的收入,學費大幅上漲聽過我們的聲音嗎?”學生家長王霞認為,要漲價先要給社會交出一份教學成本的透明賬單。近期,全國多地公布了高校學費上漲標準,部分高校專業(yè)漲幅高達50%。實際上,在教育部2007年出臺的關于高教學費的5年“限漲令”到期之后,從2013年開始,全國各省份便紛紛上調(diào)高校學費,被公眾稱為“報復性上漲”。(8月10日新華網(wǎng))
隨著教育部5年“限漲令”的到期,各大高校幾乎是漲聲一片,紛紛把手伸向了學生的父母——提款機,F(xiàn)如今,各大高校的學費早已突破萬元大關,有的學校的學費甚至高達2萬元。試問,如此高昂的學費,又有多少家庭能夠承擔。按當今的工資水平,普通工薪階層一個月工資也就1000多元,就是人人羨慕的公務員群眾,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不過2000元,要繳齊一年的學費,恐怕也得不吃不喝。而對于那些來自農(nóng)村的學生,其父母要賣多少斤稻谷?而且那一畝三分地的產(chǎn)量還得看老天爺高興不高興,答應不答應!如果遇到旱災、洪災,恐怕再好的提款機也提不出鈔票來。
當然,高校也需要運轉(zhuǎn),也需要給教師發(fā)工資等。高校漲學費的作法本不可厚非,而且直接從提款機提錢更是解決資金難題的最佳捷徑。但高校在漲學費之時,一是應該看看自己的教育成本和質(zhì)量,要看看學生的高學費付出能否帶來高回報。如果學生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失業(yè),試問這樣的高校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上?
二是學校在漲學費之時,更要看看國民的經(jīng)濟收入現(xiàn)狀,要看看學生的父母能否承擔起這高昂的學費。如果高校不顧實際,一廂情愿的漲學費,其結(jié)果勢必會將更多的寒門子弟拒之門外。
三是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,是在為國家培養(yǎng)人才,其最終受益者是國家,而非學生個人獨享,因此在學費的分擔上,國家不應該袖手旁觀,而應該積極加大財政投入,而不能將這巨大的責任獨自拋給學生的父母。
當然,學校的職責除了教書育人之外,高校更應當深耕“產(chǎn)、學、研”一體化路徑,要通過提高教學水平、加強科學研究、促進成果轉(zhuǎn)化的方式,為高校經(jīng)費“造血”。
總之,高校漲學費不應該僅僅盯在學生父母的身上,而應該在開源節(jié)流的基礎上,及時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教育培養(yǎng)成本分擔機制,真正實現(xiàn)辦學經(jīng)費來源的多元化,由國家、學校、學生和用人單位共同承擔,而不是一味地在學生父母的身上榨取那最后的一滴骨髓。
稿源:荊楚網(wǎng)
(來源:荊楚網(wǎng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