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不同利益群體訴求,面對利益最大化期許,惟以利益博弈思維處之,進而形成有效方法、對策、機制等,才可能使各方都找到利益平衡點
一位街道辦主任的手機,每天要收到3條短信:4個老信訪戶在哪里;300多位拆遷戶的進展情況;盜竊警情。實際工作中,前兩件事牽扯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。
與一些干部談心發(fā)現(xiàn),信訪和征地拆遷是他們面臨的兩大治理難題。在“老辦法不管用,軟辦法不頂用,硬辦法不能用”的情況下,如何走出治理困境著實讓他們犯難。
在一些常年與信訪戶打交道的干部看來,有些人的訴求其實很無理。比如,有一位老信訪戶,就因為職稱沒評上,便年年上訪。而沒評上的原因,則是英語沒考過。再比如,有一位已經(jīng)被法院判決離婚很多年了,房子歸了對方,但前些年聽說房子拆遷,便也要拆遷補償款,按規(guī)定不能滿足要求便上訪。應該看到,也確有一些人是因為合理的訴求、不公正的遭遇得不到解決,而走上了信訪路。更有人因合理訴求長期碰壁,便從“爭利益”層面進入到“爭說法”“爭口氣”層次。種種合理或無理的要求就這樣糾纏在一起,使問題的解決很難回到原本訴求的是非曲直上,讓信訪變成棘手的難題。
而在征地拆遷中,補償過低與漫天要價,都使事情陷入僵局。對于不少拆遷戶來說,頭痛的是補償過低時很難有討價還價的公正平臺,往往就會采取各種辦法抵制。而讓不少干部頭痛的是,遇到漫天要價時幾無有效之策:滿足無理訴求,公平就受到傷害,還容易形成“好哭的孩子有奶吃”的不良導向,使治理進入惡性循環(huán)。如果為求效率而采取各種蠻辦法甚至欺騙、暴力手段,則問題雖一時解決,后遺癥卻無窮。如果因無解而拖延下去,則會使百姓利益、公共利益不斷受損。無怪乎一位省會城市區(qū)委書記說,現(xiàn)在解決難題的手段太少、做事的邊界太多,但發(fā)展又不允許長時間的無謂消耗。他感慨要實現(xiàn)基層善治,壓力非常大。
毋庸諱言,我們已經(jīng)進入利益博弈的時代。不少地方和干部遭遇的諸多治理難題,實質上多是利益博弈陷入僵局后的困境。要走出治理困境,首先就要正視利益博弈本身。面對不同利益群體訴求,面對利益最大化期許,惟以利益博弈思維處之,進而形成有效方法、對策、機制等,才可能使各方都找到利益平衡點,也才能使問題解決不會越出理性的范疇。
最近,一幅圖片沖擊人們的眼球。山東青州市益王府鐵路立交橋從村民查樹芹家房頂穿過,使得查家的房子被圈在了橋洞里。據(jù)稱,因查家拒絕搬遷,建設方迫于工程進度,不再征收查家房屋,而是追加投資160萬元將鐵路橋蓋在她家屋頂之上。這樣的結果,可能優(yōu)于有些事件的那種極端僵局,卻仍然是一個雙輸?shù)慕Y局:建設方多花了錢,被征收方一無所獲。
事實上,在一些征地拆遷案件中,雙方都是一種“扎釘子—拔釘子”思維,結果就容易出現(xiàn)死磕到底、以命相抗等局面。如果運用利益博弈思維,局面或許別有洞天。假如事先有了類似“在屋頂上建一座橋”方案,拆遷戶就可能會考慮一無所獲等后果,而節(jié)制自己的無理訴求。倘若仍拒不搬遷,那么寧可多掏2億元建一座橋也不多掏2000萬元滿足過分要求,正是捍衛(wèi)公平必須付出的代價。而現(xiàn)實情況更多的可能是,有這樣一種博弈方案的存在,漫天要價、暴力拆遷等將很難出現(xiàn)。
走出利益博弈時代的治理困境,利益是一個關鍵的變量,需要更多的考量。事實上,有些地方恰恰在利益上前倨后恭,導致小事變大、大事變炸:沒出事時,對利益很吝嗇;出了問題,卻又舍得花錢去“擺平”。在一些老信訪案件中,如果一開始就公平公正處置利益問題,也許很多信訪問題根本不會發(fā)生。在一些PX事件中,若能從一開始就把利益分享機制設計好,群眾很可能成為項目的擁護者、安全的監(jiān)督員,又何來“一鬧就!钡睦Ь郑窟@個問題,值得不少地方深思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4年09月12日 05 版)